《第二十条》 | 《第二十条》,但不止第二十条
来源:【 添加日期:2024-02-28


近日,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临安检察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第二十条》影评”专栏,共同品读检察人的观影感悟。


第一检察部  汤夏越敏

学生时代,听刑法老师讲解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时,总以为简单地记住构成要件以及梳理过老师讲过的“新奇”案例就等于学会了这个条款。直到如今我自己成为了一名法律实务工作者、一名检察官助理,看过一个个鲜活的办案细节,听过一条条犀利的争议焦点……才意识到实务中正当防卫有多难判断。确实,法律不难读懂,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议,是因为影片的故事够接地气,也许就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影片传递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普法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更重要的是呼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与司法的不断进步,鼓励公民勇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由发生在检察官韩明身上的三个故事串联而成,看似毫无关系,却共同指向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一主题,韩明所面对的家庭和职场问题,最终都与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条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同事吕玲玲所经历的挣扎、犹豫和选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面对法律与道德的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正当防卫的适用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技术性问题,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主办检察官吕玲玲对这个案件的“较劲”略显“格格不入”,挂职检察官韩明被推上主办的位置,起初他认为案子按照以往的判决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就可以。反正办的是别人的人生,当下自己的人生该是怎么样尽快从挂职人员转为正式人员,为此尽快提起公诉快快结案是最佳选择。可后来韩明为什么又转变了呢?首先是他的儿子韩雨辰,小韩坚持自己在学校制止了霸凌,拒绝认错和道歉,并向父亲韩明发出了“如果法律没错,那是谁错了”的疑问;其次是公交司机张贵生的女儿,她认为父亲受到了不公正的判决,坚持让父亲上访,虽然张贵生已经认命,但这个不公正的判决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是韩明让张贵生签署不信访保证书,而孩子不认,张贵生以为的最后一次信访导致他家破人亡,这个案件恰恰也是韩明亲手办理的。最后是郝秀萍的无奈一跳,她绝望地认定她丈夫要想得到应有的正义,她家必须死一个人,那就她去死吧。韩明作为一位中年检察官、一个凡人,面临着职业生涯的末班车,他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更关乎对正义的坚守。当卷入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时,他不仅要面对法律的挑战,还要面对家庭的考验。这种双重压力使得他的选择变得异常艰难。但正是这样的困境,才更能体现出一个检察官对正义的执着与坚守。在公开听证会上,他的话发人深省:“5岁的娟娟,还有我当事人的女儿,她们都是未成年人,她们都会长大,都会步入社会,我们究竟要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一,“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遵法守法,坚守底线。正义不能向罪恶屈服,在法治社会中,只有人人遵法守法,爱法护法,才能让弱小有安全,让善良放光芒,让生命有保障,让正义有回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盾牌,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其二,“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选择善良,弘扬正义,不要嘲笑为公平正义挺身而出的人,他们争取到的光亮有一天也许会照在我们其他人的身上。他们选择了善良与牺牲,见义勇为,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灵魂有光,人生无憾;如果只求自保,选择退缩,或者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厄运迟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最高人民检察院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第二十条》所传递的不仅是法治精神,更是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名刑检干警,我将立足岗位职责,干在实处始终为民司法,在依法打击犯罪中守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践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承诺。


 

信息发布:郭蕾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