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检绿苑】天目青绿
来源:【 添加日期:2025-07-24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临安的秀水高山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培育出深厚的吴越文化。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山与水,临安检察第五检察部以公益诉讼为笔,用“检察蓝”书写“天目青绿”。




公益诉讼“三黄”的故事


临安检察第五检察部有“三黄”。

第一“黄”便是临检公益诉讼第一人——黄飞兰。2017年正式确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之际,时任部门主任的她,面对未知的挑战,决定走进青山里、走到碧水边,用脚步查找问题。在参与“五水共治”专项巡查时,她敏锐发现多家单位无证随意排放污水。随后,她成功办理临安首起公益诉讼案件,有效防控城区水体污染。该案件获评浙江省检察机关年度公益诉讼精品案例。紧接着,她又成功办理了全省检察机关提起的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卢某某滥伐林木案”,并接连攻克“建筑工地违法排污案”等一系列案件。这些案件相继入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她也因此获得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办案检察官、浙江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专业人才等诸多荣誉。


第二“黄”是从黄飞兰手中接过部门主任接力棒的黄挺。“如何挖掘更多、更好的线索?”是他每日思索的课题。凭借在最高检、省院挂职积累的经验,黄挺拓宽了工作视野。一次,他从刑检移送的污染环境案材料中捕捉到“线头”,经深入调查,成功揭露行业性土壤污染问题。最终,推动全区80余家建筑钢管租赁站规范处置危废,促使商会出台行业指引,彻底革除“行业陋习”。该案件引发广泛关注,获新华社、《法治日报》、最高检官网等媒体报道。黄挺也先后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竞赛能手等荣誉。


第三“黄”是公益诉讼领域的新兵黄圣媛。在两任“黄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她思索“如何拓宽案源”“如何办好案件”。置身浙江检察机关创新氛围,她通过大数据碰撞,发现纺织行业环评文件存在危废属性认定错误,致使危废处置失当、污染环境。为此,她积极探索,创建“纺织行业危险废物综合治理”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在全市大数据法律监督建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展现出数字赋能公益诉讼的创新实践成果。


五部的“大主管”VS新来的“旧人”


在公益诉讼部门深耕8年的王奇萍,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大主管”,是五部规范化办案的“定海神针”。王奇萍常说,公益诉讼本质是法律监督,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位新入职的同事,都会收到她精心准备的法条大礼包与自制办案流程图,8年间,这份礼包不断“扩容”。她解释道,随着公益诉讼程序细化、法律规定更新,“可诉性”审查趋严,唯有持续学习才能保证规范办案。凭借对案件各时间节点的敏锐把控,她不仅办好自己的案子,还主动提醒其他承办人。在松材线虫病防治案中,她及时督促跟进检察建议落实,面对未彻底整改的情况,推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司法刚性筑牢生态防线。



在临安检察实施民行检察与公益诉讼分部门办案后,朱炉燕暂别公益诉讼领域。然而,因工作需要,她于2025年重返五部。接手工作时,她不禁感慨:“差别太大了。”尤其是两大变化给她带来强烈冲击。其一,生态修复机制显著完善。曾困扰她的生态损害赔偿执行难题,如今因临检独创的“先予履行”机制及专项资金账户而大幅改善,在非法捕捞领域已形成“预缴—判决—修复”常态化机制,累计600余万尾鱼苗增殖放流,经验更推广至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并探索认购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服务“双碳”目标。其二,公益诉讼办案态度更显较真。第五检察部深挖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入侵治理困境根源,推动检察建议转化为政协提案;针对水土保持监管漏洞,积极破除部门沟通壁垒,以坚定决心守护公共利益。




临检五部以多维度工作模式,将守护公共利益落到实处。线索挖掘上,不断拓展思路,从细微之处捕捉问题;过程监管中,全程跟进案件,确保每一个环节严谨规范;整改结束后,追溯问题源头,杜绝同类问题再发。这份对公益诉讼事业的全心投入,正是“天目青绿”的生动注脚,彰显了他们守护生态、捍卫公共利益的坚定决心与担当。



1

END

1


 

信息发布:郭蕾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