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覆盖的公共场所也越来越广,而大家对于AED设备的关注也从数量是否达标转变为使用是否更便捷,取用是否更及时。8月29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报道了临安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一批室内AED移至室外,实现24小时全天候可取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引发了广泛关注。 有不少的AED设备配置在商场、体育馆的室内,一旦过了这些公共场所的营业时间,那么这些急救设备就会被锁在室内,无法被使用。 临安区人民检察院退休检察官 吴廷: 我脑子里也会在想,如果万一碰到了,我要不要去砸门砸窗,所以在现实当中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我们所倡导的理念,它必须要是全时为社会提供服务,无障碍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它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接到杭州市临安区红十字会“急救侠”提供的线索后,临安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展开了调查,发现一些公共场所在非营业时间,存在AED设备被锁在室内无法取用的情况。临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黄挺:
AED它设置的目的是供社会公众使用,它是面向不特定群众的,不是说商场关门了,这个AED就不用了。关门的时候人们在商场外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一旦发生了突发情况,这台AED在地图上显示又是最近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满足户外的这些群体。 为此,临安区检察院召开磋商会,邀请相关方一起群策群力,讨论如何才能让AED这一“救命神器”的取用覆盖全时段。 临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黄挺: 我们把不同社区、商超、体育健身会所等公共场所排摸的点进行了汇总,明确了各个问题并汇总给主管部门,并进一步跟其他的相关部门沟通,一起来推动这些问题的整改。 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目前部分放置在室内的AED设备已经被移到了室外,有突发情况时可以随时取用。此外,有关部门还将急救的重点聚焦在扩充及培养急救人员上,临安区红十字会招募外卖员、快递员加入急救侠,对他们进行急救培训,利用他们长期在室外工作的职业特性,能更快地发现突发事件,并进行救援。 持续助推AED设备科学规范配置,才能让黄金四分钟内的救援更有保障,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危急时刻感受到法治推动公共建设所带来的安全感。
|